首页 资讯 正文

紧贴大地的倾心叙写和文化情怀——简评雪归《青绣》

体育正文 103 0

紧贴大地的倾心叙写和文化情怀——简评雪归《青绣》

紧贴大地的倾心叙写和文化情怀——简评雪归《青绣》

“信念,是心中永远不熄灭的(de)火焰。”青海女作家(nǚzuòjiā)雪归这样说,恰也彰显了雪归始终紧贴大地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写作姿态、职业操守和精神向度(xiàngdù)。上下五千年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(wénhuà)博大精深,层积于中国人(rén)的生产活动中,显现于各(gè)民族(mínzú)的饮食起居里。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,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情和艺术样式在新的时代发展中交相辉映,如虹彩一般绚丽。作为青海各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——青绣(qīngxiù),在促进民族团结、乡村振兴、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,已然成为青海的新名片之一。 雪归带着强烈的责任心(zérènxīn)和记者情怀,走遍青海的山山水水,采访了大量青绣创业者、青绣传承人以及专门研究青绣艺术的专家、学者,呈现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辽阔草原、河湟(huáng)山水间各民族从事青绣的真实状况,为读者捧出了青海省首部青绣题材的非虚构专著。以文学的方式关注现实、关注大众、关注民生,在(zài)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生活的丰富(fēngfù)和艺术的多彩。这部著作既体现了一个作家(zuòjiā)的时代敏感(mǐngǎn)、历史眼光(yǎnguāng)和责任担当,也让我感受到作家深厚的文化情怀。 雪归(xuěguī)曾直言她(tā)并不擅长纪实类作品的(de)写作,发表(fābiǎo)和出版的作品以小说为主。我近年关注雪归的创作,写了多篇评论,有单篇的细读,有作品集的讨论,也有长篇的推介。如今翻阅这部章节目录简洁明了的采访实录,让我再次感动。 雪归紧贴大地的(de)悲悯写作中有(yǒu)一种难得的文化自觉。这部非虚构著作是她(tā)多年走遍青海(qīnghǎi)大地的采访成果,字里行间流露出采访者“我”对青绣从业者和传承者(chuánchéngzhě)的敬重。这种低姿态的真诚书写记录,虽无法避免雷同的内容,却也形成了作品广阔、坦荡、温润、慈悲的底色。这种连作者本人也未必意识到的创作情态和文本品质,离不开人物描写和现场呈现的细致文字,也是作者二十多年如一日(rúyīrì)躬耕文学家园的涵养功夫。据了解,雪归的创作并没有局限于小说,她还曾担任多部微电影、情景剧的编剧,有的登上(shàng)舞台(wǔtái),有的搬上屏幕……足见(zújiàn)她的勤奋好学与涉笔之广。 记者、编辑(biānjí)和(hé)作家三位一体的(de)雪归,在《未曾(wèicéng)懈怠,也将不遗余力》一文中这样写道:“对于所有心怀热爱并为(wèi)之不懈努力的个体,我始终有着最为深挚的敬意与尊重。致敬为心中所爱矢志奋斗的每一个人!”雪归本人也是一位心怀热爱并为之不懈努力之人。记得(jìde)有一次我和她微信聊天谈起一件事要她帮忙(bāngmáng)时,她说:“只要力所能及,一定不遗余力。”这也是雪归为人为文的真实写照,没有这样的精神追求,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部作品。在大量细致的采访之外,作者(zuòzhě)参考了青海民间文学(mínjiānwénxué)和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,追溯了青绣的前世今生。另外,作者还引用(yǐnyòng)了不少青海花儿、宴席曲等独特的地方歌谣,参照了多种民间艺术创作,以不少优秀诗人(shīrén)的作品来印证青绣的存在场域、文化韵味和审美内涵,展现了青绣发展的现实语境和情感天地。 在这部作品的繁重采访和写作(xiězuò)之外,雪归还在《青年文学》《长城》《清明》《飞天》等文学刊物发表了(le)不少中短篇小说。特别是2022年底,青海民族出版(chūbǎn)社出版了雪归的长篇小说《风雨磐石》,这也是其创作的又(yòu)一突破。目前,除了这部付梓出版的《青绣:指尖绽放幸福花》,它的姊妹篇——一部同样(tóngyàng)以青绣为(wèi)主题的长篇小说也将完成。值得期待。 社会和家庭赋予女性(nǚxìng)多种角色,在(zài)承担烦琐家务的同时,既要兼顾本职工作,还要进行写作,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,但雪归似乎乐此不疲。也许我们只是看到表象,风平浪静并不代表毫无波澜(bōlán),也可能暗里风起云涌(fēngqǐyúnyǒng)。这也正如雪归笔下的那些绣(xiù)娘,她们一针一线所绣的,不只是绣布上的花草与山川风物,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待。 回到雪归的这部纪实作品,有几点(jǐdiǎn)值得一提。 这是新(xīn)时代山乡巨变的倾心书写。推动(tuīdòng)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广大(guǎngdà)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、重任在(zài)肩、大有作为。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,就青绣在青海的传承与发展而言,确实值得作家关注和书写。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,从一个小村庄、一条(yītiáo)小山沟到城镇化的变迁,从脱贫攻坚到乡村(xiāngcūn)振兴,借助青绣,雪归(xuěguī)真实呈现了党和国家从全局出发的重大举措,呈现了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呈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别样魅力。这其中(qízhōng),既有里程碑式的壮举,也有生命个体的拼搏进取。 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学表达(biǎodá)。在(zài)青海七十二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(dà)地上,生活着藏(cáng)族、回族、土族、撒拉族、蒙古族等多个(duōgè)世居少数民族。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交流融合中,相互依存、休戚与共、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。青绣在传承与发展中也不例外,藏绣、回族刺绣、撒拉族刺绣、土族盘绣等各美其美,异彩纷呈。 不论是书中多次提到的“民族团结进步”主题刺绣(cìxiù)展和刺绣大赛,还是各民族绣娘取长补短、不断学习和提升技能,不仅凝聚了(le)各族群众的智慧,更是(gèngshì)民族团结、互助、融洽、和谐的见证。在写(xiě)到湟源皮绣时,雪归(xuěguī)提到了一幅刺绣作品《花儿会》,指出其中有(yǒu)多种非(fēi)(fēi)物质文化遗产: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皮绣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农民画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花儿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服饰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。文中这样写道:“作品《花儿会》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相互交融糅合,汲取了多民族民间艺术的精髓,内容取材于农家田园生活,体现了刺绣的新工艺。尤其(yóuqí)是在造型、构图、设色(shèsè)、线描方面,有取舍有创新(chuàngxīn),不落窠臼。”这既体现了青绣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(fāhuī)的作用,也有作家的独特视角与深入思考。 这是寻根传统文化、聚焦民间文艺的(de)(de)文本呈现,也是贴近大地和生活的艺术写生。“我在她家的巷道边(biān)看到一朵正在开放的蓝色(lánsè)小花,细弱的茎条托起细碎的小叶子,支棱起一朵无比美丽的小花。它看起来那么羸弱,却自有一种生机与力量……小巷中的这朵花,拼尽全力地绽放似乎只(zhǐ)为看一看(kànyīkàn)世界(shìjiè)的美丽,感受一下风的吹拂,顺便见识一下这人来车往、沸腾喧闹的人间。它所(suǒ)拥有的,是整个春天。”这是雪归在结束对一位绣娘(xiùniáng)的采访后的所见所感。为时代和人民放歌,这一朵普通的小花,也隐喻了一个又一个山乡绣娘。在她们一针一线、日复一日的刺绣中,读者不难看到这些平凡之人的抗争和坚守,不难看到这些有血有肉的生命(shēngmìng)个体不甘命运(mìngyùn)摆布的冲突与诉求,不难看到这些历经磨难之人的积极应变与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状态。 《风雨(fēngyǔ)磐石》出版后,雪归曾在创作谈《此土此乡 莫失莫忘》中写道:“此土此乡,值得我们无数次动情回望!此土此乡,值得我们梦寐不忘永生(yǒngshēng)铭记!此土此乡,值得我们感念(gǎnniàn)其恩深情礼赞!” 掩卷沉思,在这本书中(zhōng)(zhōng),我再次看到了雪归对乡土大地和人民的讴歌与礼赞。有人说:“身处嘈杂的世界,我们必须有所坚持。”雪归一直(yìzhí)在坚持。这种坚持,体现在一部又一部作品(zuòpǐn)的面世,体现在作品中深植的悲悯情怀,体现在作品中彰显的家国情怀。 当然,这本书中也难免有瑕疵,雪归坦言写容易而写好太难(tàinán)。是啊,确实难!然而,世间有几件事又(yòu)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? 任重而道远。重要的是,我们一直(yìzhí)在路上,也一直在努力。 大美青海,煌煌中华,文化自信从何而来?来自(láizì)历史,来自创造,更来自这本书的(de)作者雪归和无数(wúshù)山乡绣娘——紧贴大地的创作者和有心人。 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06月06日 第8版:副刊(fùkān)) 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(láiyuán)稿件(gǎojiàn)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紧贴大地的倾心叙写和文化情怀——简评雪归《青绣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